據央視新聞,航運業巨頭馬士基11月3日公布,今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收為121.3億美元,僅為去年同期的約一半,主要是受到運費下降以及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馬士基集團當天還表示將裁員至少1萬人,來降低成本。受此消息影響,馬士基公司股價大跌超16%,至三年來最低水平。
據了解,馬士基掌握著全球約17%的集裝箱貿易,被認為是全球貿易的風向標。今年以來,集裝箱運價下跌和需求減弱打擊了全球航運業,分析預計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到2026年。
將進一步裁員
海運業務是馬士基的核心業務之一,占總營收比重超過7成。第三季度,馬士基的海運業務營收從去年同期的180.18億美元下降至78.97億美元。此外,馬士基物流與服務業務營收也從去年同期的41.82億美元減少至35.17億美元,碼頭業務營收較去年減少約1.18億美元至9.99億美元。
第三季度馬士基的海運業務的業務量環比增長了9%、同比增長5%,但利潤卻同比轉虧,息稅前利潤虧損27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87.34億美元。馬士基方面表示,這主要是受亞洲至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航線運價大幅下跌壓力的影響。

據界面新聞,在海運市場,第三季度通常是行業旺季,貨運量和運費都會在這一階段上漲,但今年的旺季沒有形成。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柯文勝(Vincent Clerc)對此分析稱:“需求低迷、運價重回歷史水平以及成本面臨通脹壓力已成為我們行業的新常態。自夏季以來,我們發現全球大多數航線出現運力過剩問題,導致運價下跌!睋R士基三季度報,第三季度馬士基的平均運費下降了58%至2095美元/FFE(40英尺集裝箱),環比也下降了14%。
馬士基首席運營官文森特·克萊克表示,整個行業正面臨著需求低迷、價格回歸歷史水平,以及應對通脹壓力的新常態。自從今年夏天開始,大多數地區都因為供給過剩觸發了價格下跌,不過公司的船舶閑置率并沒有明顯上升。鑒于接下來還有充滿挑戰的時期,公司加速了多項成本和現金控制措施,來確保公司的財務表現。
馬士基在財報中表示,2023年實施了嚴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包括將員工人數從2023年初的11萬人減少至目前約10.35萬人。
“鑒于海運市場前景不斷惡化,馬士基計劃進一步減員3500人,其中2500名員工將在年底前受到影響,其余延續到2024年。該措施會把公司整體人數減少至10萬人以下。因此,預計重組費用總額將從2月份宣布的1.5億美元升至3.5億美元!瘪R士基稱。
馬士基表示,人員調整是對全年成本控制的補充,其累積效應可以使馬士基2024年的銷售、日常和管理費用成本減少6億美元。
對于今年的業績,馬士基表示,維持2023年全年業績預期,但目前預計業績將接近此前公布的下限。數據顯示,馬士基預期全年實際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EBITDA)為95-110億美元、實際息稅前利潤(EBIT) 為35-50億美元。
受此影響,11月3日晚間,馬士基歐股股價一度暴跌超18%,截至收盤,跌幅仍超16%,股價創下三年來的最低點。其他航運企業股價也集體大跌,其中赫伯羅特大跌10%,DSV跌超2%。
海運行業商業環境劇變
疫情期間,集裝箱運輸迎來了一次大繁榮,在三年內賺的錢比前六十年還要多,而如今該行業商業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對航運公司而言,收入和成本幾乎決定了盈收水平,而收入的核心就是單箱價格以及裝載率。在過去兩年,海運行業的運費一度沖頂,加上運力受阻等原因,船舶的裝載率也保持在高位。但隨著2022年運費逐漸下滑,行業景氣度急轉直下。
一方面收入下降,另一方面成本也在上漲。目前燃油價格、船員薪資、管理成本等整體看漲,船公司的業績壓力在不斷增大。
實際上,早在去年,馬士基就已經做好了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在今年2月發布2022年財報的時候,馬士基就認為,預計2023年全球GDP增長將放緩,全球海運集裝箱市場增長將在-2.5%至0.5%之間,該公司的業務也將與市場同步。彼時,馬士基預計2023年全年息稅前利潤(EBIT)為20-50億美元,比2022年的309億美元降低了83.8%-93.5%,業內稱之為“腳踝斬”。
據界面新聞,全球第四大航運公司中遠?氐谌径纫裁媾R同樣糟糕的市場行情。報告期內,中遠?貭I收為427.1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9.6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5.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83.07%
全球第六大航運公司ONE上季度的業績也出現了大幅下滑的情況。2023財年第二季度(2023年7-9月),其營收同比下降62%至35.49億美元,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同比下降92%至4.96億美元。此外,其息稅前利潤同比下降99%,稅后利潤同比下降97%。
據證券時報,作為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運輸公司之一,馬士基為沃爾瑪、耐克和聯合利華等大多數零售商和消費品公司運輸貨物,通常被視為全球貿易的領頭羊,也被稱為“全球貿易晴雨表”。
馬士基的最新動作,無疑向市場傳遞了重大信號。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全球航運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全球經濟依舊受高通膨、高利率、地緣沖突的影響,加上去庫存化進程緩慢,航運市場仍將面臨較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