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牢記根與魂 擔起兩重任——關于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思考與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總結新時代十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時,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這些重要論述,彰顯著強烈的方向意識、創新精神、實踐指向,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引領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寶貴經驗,為我們把握好政治家辦報的時代要求、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經濟日報處于三者交集之間,肩負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做好經濟新聞輿論工作的兩大重任,清醒認識自己的政治站位、職責使命,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體現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所掌握、所運用。近兩年多來,我們確立并強化“學習宣傳習近平經濟思想高地”的主責主業主角意識,以“評論立報、理論強報、調研興報、開門辦報”為工作方針,全力構建“評論理論矩陣、深度調研矩陣、融媒傳播矩陣”三大戰略支撐,不斷提高經濟輿論引導的公信力、影響力,努力推動經濟戰線黨員干部以習近平經濟思想武裝頭腦、用好這個經濟工作的“金鑰匙”。
黨的二十大為黨和國家事業標注了新的歷史坐標,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我們一定要在新征程的戰略指引下,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的思想輿論環境。
一、科學把握經濟建設與意識形態工作辯證關系 牢固樹立守好經濟新聞輿論陣地的堅定信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直面多年累積的諸多問題,一再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深刻剖析并科學把握經濟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之間的辯證關系,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把廣大人民群眾牢牢團結在黨的周圍,迎戰一系列風險挑戰考驗,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推動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因為它關乎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關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精神動力。搞好經濟建設,搞好意識形態工作,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反之,歷史上曾有過沉痛的教訓;仡20世紀60年代,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時,蘇聯沒有及時研判形勢、調整發展戰略,依然過度依賴石油經濟和重化工產業,結果80年代初石油價格下跌,國內消費品市場短缺,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與此同時,在意識形態領域,由于對社會心理動態、深層思潮動向缺乏調查研究,導致政治思想教育與群眾心理形成“兩張皮”,最終使一系列西方的“民主自由樣板”“市場經濟神話”主導了話語權,眾多黨員自動放棄思想理論武裝,蘇共如同被攝去靈魂的泥足巨人,最終內外交困轟然倒地。
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前進。中國在正確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今天,我們還要更加深入地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30多年來的經驗教訓,科學辨析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凸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屬性,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堅定不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經濟領域一直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其陣地屬性,集中體現在幾個方面。如改革方向,是籠統的市場化改革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讓市場發揮全部作用還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企業改革,是國有經濟完全退出還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等等。這些話題的爭論,事關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長期執政地位,需要我們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穩住心神、擦亮眼睛、堅定亮劍!督洕請蟆吩浛l《經濟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學會正確運用“兩只手”》《老眼光看不清中國經濟》《國有經濟完全退出不可行》《高度警惕“私營經濟離場”這種蠱惑人心的奇葩論調!》等一系列重磅文章,有的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有的被選入中宣部組織編輯的專題文集,有的成為網上數億閱讀的爆款產品,充分顯示出中央黨報、經濟大報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的壓艙石作用。
二、深耕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沃土 全力構建“三大矩陣”戰略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新的時代條件、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全黨全國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偉大實踐中,創立了習近平經濟思想。近兩年,面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復雜局面,中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這一系列成就,黨的二十大報告歸納總結為“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也充分證明習近平經濟思想是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金鑰匙”,是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為經濟日報樹立“學習宣傳習近平經濟思想高地”的主責主業主角意識、開展重大主題報道提供了旗幟方向和深耕沃土。
兩年多來,我們圍繞“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用之見效”,精心組織評論理論工作,大力開展深度調研,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形成了“評論立報、理論強報、調研興報、開門辦報”的工作方針,構建起“評論理論矩陣、深度調研矩陣、融媒傳播矩陣”的戰略支撐。
其一,聚焦輿論場上“第一解釋權”,構建評論理論矩陣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聞輿論工作“五個事關”的重要論述,其中一條就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承擔起這一重要職責和使命,要求媒體必須把評論理論作為抓手,把評論理論工作的創新作為突破口,更加全面準確深入地宣傳好、闡釋好、貫徹好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從而牢牢把握互聯網時代輿論場上的“第一解釋權”,使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為群眾接受并轉化為自覺行動。
評論是“報紙的靈魂”,因之可以立報;理論是“最直接的深度”,因之可以強報。我們強化評論理論工作,就是為了努力把握住“第一解釋權”。比如,當螞蟻金服上市按下“暫停鍵”引發各方議論,我們第一時間在客戶端刊發《螞蟻集團暫緩上市彰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堅定決心》,12小時內閱讀量超過3000萬,有效打消了市場疑慮;當自媒體對有關部門發布通知中的“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夸大表述,我們立即組織發布快評《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24小時內總閱讀量達3.86億人次,取得了穩定社會心態、消除負面輿論影響的效果。這兩篇稿子都只有700字左右,可謂以一當十、字字千鈞,發揮了中央媒體輿論定音鼓、政策方向標的應有作用。
“第一解釋權”不僅體現在網絡輿情的熱點引導上,更要體現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學習貫徹上,體現在國家大政方針的準確解讀上。比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安排,但是有網絡輿情將其誤讀為“閉關鎖國”“經濟內卷”“自給自足”,我們及時策劃刊發編輯部文章《深刻把握新發展格局的精髓要義——兼談走出幾個認識誤區》,以及系列評論員文章《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閉關鎖國”》《雙輪驅動不可割裂》等;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我們依據這一重要精神刊發評論《怎樣從講政治的高度做經濟工作》等,明確提出“要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學會從一般經濟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從傾向性、苗頭性經濟問題中發現政治端倪,從錯綜復雜的經濟關系中把握政治邏輯”。這些評論滿足了經濟戰線工作者熱切的理論政策學習需求,不少讀者反饋“權威”“解渴”。
人們常說“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理論排第一位,在治國理政中的關鍵作用不言而喻。習近平經濟思想創立于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豐富實踐基礎之上,是一個具有原創性、突破性、時代性的科學系統的經濟理論體系,引領著經濟治理現代化的創造性探索與實踐,引領著中國經濟一步步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21年起,經濟日報理論工作勇擔“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理化研究”重任,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已在理論界、學術界樹立起“組織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理化研究高端平臺”的鮮明標識,匯聚了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在2021年“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征文活動、2022年“學思踐悟習近平經濟思想”征文活動中,中央經濟工作部門和地方各級領導同志,全國黨校、社科院、高等院校以及相關研究單位和海外中國問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踴躍投稿,聚焦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根本立場、科學內涵、邏輯架構、理論品格以及理論貢獻、實踐成就等,作出深入的學理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我們優選一些文章在《經濟日報》頭版和理論版集中刊發,集結成冊的《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文集(2021)》,入選中宣部年度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我們還先后聯合廣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習近平經濟思想研討會,知名專家學者和有關領導同志濟濟一堂,進行深入研討,對理論界深化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起到積極而有力的推動作用。
在媒體越來越難以有獨家新聞的今天,經濟日報著力提升對重大經濟政策、重大經濟事件的信息收集與研判能力,利用資源優勢和隊伍優勢及時跟進,既努力在“第一發布權”上做到全面、客觀、準確,又下功夫通過評論理論工作在“第一解釋權”上增強可信度和說服力。目前,經濟日報已經基本實現了“版版有評論”“天天有理論”,經濟日報評論理論傳播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推動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快、更有效地進入互聯網輿論場,推動實現信息傳播正向價值的最大化。
其二,聚焦科學理論的實踐說服力,構建深度調研矩陣
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既要持續開展大學習,不斷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要持續推進抓落實,努力實現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用之見效。在這一點上,我們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深度調研報道是堅持問題導向、體現實事求是、真實反映各地區各領域生動實踐的有力抓手。中央決策部署推進怎樣、效果如何、取得哪些經驗和成就,來自基層一線、反映客觀實際的調查研究最有說服力。從2020年底,我們組織開展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度調研工作,到目前已發展形成地方調研、產業調研、企業調研“三駕馬車”,分別以“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高質量發展產業調研”“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企業調研記”系列專欄刊發。今年以來,我們又圍繞熱點問題開展專題調研,推出“熱點話題深度研析”報道。編委會要求參與調研的采編人員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地方,深入企業行業,用心真聽、真看、真感受、真調研。短則一周,多則數日,不搞清真實情況不罷休,不弄懂實際問題不收兵,以經得起歷史、實踐檢驗的調研成果,挖掘各地各領域重大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就背后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思想邏輯。
截至2022年10月底,《經濟日報》刊發了《柳州驚奇》《深圳領跑》《金山探路》《贛州示范》等20多套地方調研,《煤炭問題調查》《耕地問題調查》《種業問題調查》《大豆問題調查》等9篇產業調研,《臻至破!贰墩┱啻骸贰兑恢刂厣贰短撝苿佟返10篇企業調研,以及《五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度探析》《中國式現代化深度探析》等22篇調研式評論。這些系列調研報道和有關文章,以多種形式呈現在經濟日報報網端微各平臺,以圖文聲影全面展現各地干部群眾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實踐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創新創業創造實現的重大突破,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鎮版、刷屏之作接連不斷,傳播量過億的爆款產品迭出,實現累計近50億次的全網傳播量。專家學者和地方領導予以高度評價,有20多位省委書記、省長和部門負責同志作出批示,或接受專題訪談,給予充分肯定。
這些深度調研報道,緊扣習近平經濟思想這條鮮明主線,其突出特征體現在:謀篇布局心懷國之大者,政治站位有高度;始終深入實際深入一線,新聞采訪有厚度;堅持深挖一點多想一層,理論思考有深度;秉承問題導向問題意識,提煉觀點有銳度……實踐證明,在“人人都是傳播者、隨時隨地能發聲”的時代,只有摒棄浮躁之氣、遠離喧囂之風,不隨波逐流,不淺嘗輒止,用深度調研凝練成有深度、有內涵、有價值的新聞作品,才是行大道、走正途。
其三,聚焦強大傳播力影響力,構建融媒傳播矩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八牧Α敝,傳播力居首,體現了對融媒體時代鮮明特征的準確把握,也說明傳播力對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具有決定性作用。面對輿論生態、傳播形態、新聞業態日新月異的變化,機遇與挑戰并存,未知遠大于已知,我們主動適應變革、積極推動變革,加快構建具有較強傳播力影響力的立體化融媒傳播矩陣,著力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為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經濟日報》在一版策劃推出“數評新時代中國經濟歷史性躍升”系列評論,主題突出、特色鮮明、有說服力沖擊力,在眾多盛會報道中獨具一格。對這組二十大報道代表性作品,我們沒有止步于專欄見報:一是讓數據“全起來”,配發數據專版,圖表數據評論俱全,版面精致精美精彩,讓人有驚艷之感;二是讓數據“動起來”,融合報紙版面、數據制作以及視頻技術力量,設計推出了豎屏短視頻產品“十畫十說”系列,豐富視覺呈現手段,增強數據可感性和可信性,登上抖音上升熱點榜,進一步擴大了經濟日報優質內容傳播面和影響力。
重大主題宣傳是主流媒體各展其長的“閱兵式”,也是深度融合發展的“練兵場”。在迎接、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過程中,經濟日報大膽創新互動融合傳播,實現“主旋律帶來大流量”。例如,循著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考察調研的足跡,在一版連續推出《移民新村新生活》《建設幸福的“兩鄰”社區》等一批一線報道,深情講述總書記聽民聲、察民情、訪民意的生動故事,展現基層群眾對總書記的由衷愛戴,同時活用現場感強、貼近感足的素材,制作系列短視頻,再現總書記體察群眾生活的動人瞬間。再比如,讓受眾成為主題報道參與者,尋找人民群眾最關切的話題,推出原創短視頻“我的家鄉這十年”,講述普通人的家鄉變化,體會人民生活的步步登高;與“今日頭條”合作推出融媒體評論產品“頭條熱評”,一年內推出200多期文章,累計閱讀時長高達10萬小時,共178個話題登上“頭條熱榜”,真實有效地提升了經濟日報的輿論引導力和品牌影響力。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黨的二十大繪就了宏偉藍圖,吹響了前進號角,開啟了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做好新時代的經濟新聞輿論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經濟日報將堅定不移地堅持政治家辦報,始終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絕對忠誠、堅決維護、自覺服務、始終緊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落實意識形態責任貫穿到新聞輿論工作當中去,成為傳播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深化改革開放的主力軍,成為有效引領輿論、提升中國形象、凝心鑄魂聚力的主力軍,以實際行動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宏偉目標貢獻力量。ㄗ髡撸亨崙c東 系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