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一向重視區分“大名家”和“小名家”。在市場上,“大名家”總是人們搜求的熱點,價高而真跡難求!靶∶摇笨偸菬岵黄饋,價位低,大多無人問津。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于非闇、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黃胄、吳冠中等的作品,在市場上十分紅火,甚至連偽作也肯出相當的價錢;而被認為夠不上“大名家”的如胡公壽、蒲華、陸恢、吳滔、金城、陳師曾、蕭俊賢、蕭謙中、王夢白、陳年、馮超然、秦仲文、胡佩衡等等,就不那么紅火,甚至大受冷落。
從藝術史的角度說,所謂“大名家”和“小名家”,只是相對的區分。名聲是后人賦予的,而賦予張三而非李四,不只是出于藝術水平。享大名者,不一定都有大成就!爱嬕匀嗣闭叨嗟氖。歷史上的畫家如此,現代畫家更是如此。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聲名、地位,與他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有密切關系。媒體和市場能夠“造星”,“明星”代表了時尚,未必是藝術水準的標志。此時享大名,彼時一落千丈或變成“小名家”的情況,在美術史上并不鮮見。
“小名家”可能是小畫家,但也可能是被埋沒的杰出藝術家。在藝術史上,不少畫家的地位、名聲,是不斷被創造、被改變的。被稱作“南宗”山水畫早期大師的五代董源,在宋元并沒有很高的地位;“元四家”在元代的地位并不比朱德潤、唐棣這些人高,他們是在董其昌等倡導“南北宗”時,才被命名和樹立起來的。清初的“四大畫僧”,在有清一代也沒有很大的畫名,他們的崇高地位,是20世紀人不斷塑造的。誠然,藝術家被不斷評價、再評價,被不斷發現、埋沒、再發現,是正常的現象。不同的時代有不盡相同的審美趣味和藝術標準,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遭遇和命運,許多外在、內在的因素都會影響對他們的認知與評價。在清代,有過“家家大癡,人人子久”或“家家虞山,人人婁東”的現象,到20世紀,這種狀況被逆轉,出現了“家家石濤,人人八大”(美術史家俞劍華語)的現象。新的崇拜代替了老的崇拜。近現代中國畫家的命運也是如此,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師曾、蕭俊賢、蕭謙中的名氣,不比齊白石低。在30年代,齊白石山水畫的潤例,還不如秦仲文高。他在畫界的崇高地位,是50年代樹立起來的。當然,今天我們認可齊白石的價值和地位沒有錯,但這并不意味著陳師曾、蕭俊賢、蕭謙中降低了價值。由于種種原因,后者的價值還沒有被真正認識,甚至被長期忽視了。黃賓虹的山水畫,在他生前死后的許多年里,極少有人稱贊。學術界充分肯定黃賓虹的藝術地位,是在80年代,90年代后期才出現了“黃賓虹熱”,F在幾乎沒有人懷疑黃賓虹是山水畫大師了,但黃賓虹是大器晚成的畫家,他早年、中年的作品還不夠成熟,但在市場上,這些早、中期作品也是依照“大名家”的級位排價的,對此,收藏者不能沒有自己的判斷。當下一些被媒體和市場炒得火熱、被稱作“大師”的畫家,他們的作品都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嗎?炒作在一定時間內肯定有效,但歷史的檢驗和汰選總是無情的。收藏家受到炒作和時代風氣的影響,在所難免,但需要在收藏過程中增見識、長智慧,不斷修正自己的方略。
“大名家”有不成熟的作品,“小名家”有高妙精彩之作。藝術收藏的不是虛名,而是真正的藝術品。因此,收藏“小名家”的精品,比收藏“大名家”的一般作品也許更有意義!按竺摇焙汀靶∶摇,在藝術上可能有很大差距,如作為“金陵八家”之一的龔賢,就比其它七家高出很多;但“大名家”和“小名家”之間也可能沒有太大差距,如齊白石和蕭俊賢的山水畫。齊和蕭都是湖南人,年齡相若(蕭氏小一歲),他們的山水畫,都有獨特的風格與畫法,比較起來,齊白石的作品更簡潔概括,更富于創造性;蕭俊賢更講究筆墨韻味,格調更高。從畫史的角度評量,可以說各有長短。蕭俊賢的水墨之作,用筆拙而厚、松而毛,經得住品味;他的青綠之作,色彩明艷而高雅,有一種奪人魂魄的力量,比齊白石的山水更耐看。但在市場上,齊氏山水的價格,要高出蕭氏20倍!陳師曾的山水花鳥,在畫法風格上與齊白石相近,齊作有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陳作有更強的文人氣息,也可以說是各有特色。收藏家是希望得到一件齊白石的平庸之作,還是得到一件陳師曾的精彩之作呢?
一個時代的藝術,總是由宗師的大畫家開風氣之先,以他們的經典作品為標志。藝術史不能沒有大畫家。但大畫家必須經過鑒別,經過歷史的反復汰選,即必須名符其實,而不能是紙老虎。藝術史也不能沒有“小名家”。因為一個時代的藝術,都以無數的“小名家”為基礎,而大名家都出自“小名家”,且大多是“小名家”培育出來的。黃賓虹竭力推崇的明代啟禎年間和清代道咸年間的文人畫家,如惲向、程邃、吳讓之、包慎伯、姚元之、陳若木等等,都是“小名家”。他說這些“小名家”代表了藝術的“中興”,不一定恰當但不能忽視,是沒有錯的。如果不能認真研究這些“小名家”,我們就很難真正認識那些大名家。沒有對“小名家”作品的大量收藏,藝術史將是殘缺不全、混沌黑暗的。我強調收藏“小名家”的作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大都缺乏對“小名家”的系統收藏,當下的拍賣市場,有大量近現代“小名家”作品無人問津,而大批“大名家”的偽作卻能一路暢銷,這是很奇怪也很令人憂慮的現象。
。ㄎ/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